价格大起大落、进口量骤降,玉米为何“熄火”?

今年以来,玉米价格用了4个月走上高点,然而4个月后又回到年初水平。与此同时,今年1-7月,我国进口玉米1513万吨,同比减少16.7%。其中,7月进口玉米154万吨,同比减少46.3%。

一边是玉米价格大起大落,另一边是玉米进口量下降,玉米的“熄火”引发市场关注。业内人士认为,玉米行情大起大落、进口量骤降,背后都与国内供需形势关系密切,更是在较大程度上,影响贸易商的心态及售粮节奏。

玉米作为粮饲兼顾的粮食品种,饲用消费占六成以上,工业消费占三成左右,而食用消费不足一成。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,也突出表现为“饲料粮安全”。在口粮供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,需要特别注重以饲料粮安全保障粮食安全。

据农业农村部网站8月17日消息,农业农村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270号建议称,近年来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有关部门积极有序推进粮食进口相关工作,大力拓展粮食多元化进口渠道,不断优化粮食进口品种结构,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国内玉米、大麦、高粱等饲料粮供应。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品种之一,必须保持较高的国内自给率,以免受制于人。

16620268004335.png

先涨后跌的玉米行情

今年前4个月,玉米价格一路上涨。5月5日,玉米期货价格上涨至3046元/吨,达到顶点。随后,价格开始快速跳水,7月25日,玉米期货价格最低跌至2548元/吨,2个多月时间跌去500元/吨,跌幅达到16.4%。

玉米价格一路上涨的原因,分为国内、国际两个方面。

布瑞克粮食谷物研究员顾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从国内来看,经历前期小麦大量替代高价玉米后,小麦库存持续下降。2021年产区小麦收获期的不利天气影响了小麦质量,叠加2021年冬麦播种延后,导致2022年2月初玉米价格上涨。

从国际来看,2022年3月,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谷物供应紧张局面,而国内玉米又较大比例从乌克兰进口,俄乌冲突引发市场对后期玉米、大麦进口的担忧。叠加多国粮食生产受天气影响存在不确定性,粮食危机预期持续发酵。

至于玉米价格快速下跌,原因则在于供应宽松叠加需求转弱。从5月中旬开始,河南南部及湖北的小麦进入收获季,国内小麦丰产逐步兑现,改变市场前期对小麦减产担忧,粮食价格逐步回落。此外,美国政府加息,商品普遍大跌,黑海地区谷物开始陆续出口,而且下游饲用及深加工需求乏力。

8月初,受天气炒作因素的影响,玉米期货价格出现一波反弹,不过整体并未有太大起色。在国内玉米主产区,东北多地农田发生内涝成为当前市场关注重点。有机构调研,存在一定减产幅度,可能引发农民出现惜售情绪,延迟新粮上市进度。

当前国内玉米价格承压运行,整体在于国内玉米饲料需求、深加工需求仍延续偏弱格局,玉米市场购销清淡。

从饲用需求来看,立秋后国内大部分地区高温天气持续,终端畜禽的采食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,整体饲料产量也处于季节性低位。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,2022年7月,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458万吨,同比下降6.8%。

从深加工需求来看,受淀粉需求淡季影响,深加工企业的成品库存高企,出货压力较大。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,直接导致玉米深加工需求走弱,利空玉米现货价格。

顾剑称,短期内,玉米供应面或进一步宽松,重心逐步走低。对于贸易商来说,玉米价格的骤涨骤跌,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市场心态及售粮节奏。伴随玉米价格持续走弱,玉米市场看空心态持续发酵,部分主产区贸易商等持粮主体的出货积极性增强。同时,第三方资金到期时间临近,贸易商出货节奏加快。

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今年7月,玉米产区多雨天气偏多,玉米囤货保管困难,加快了出库节奏。另外,去年下半年之后玉米价格大幅下跌,也加大了玉米贸易商今年囤货的谨慎心理。在进口保持相对高位的同时,超期稻谷定向拍卖持续进行,今年共成交了超过2300万吨的超期稻谷替代玉米进入饲料领域,饲料粮供需矛盾缓和。从国际来看,随着国际原油、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,玉米进口成本明显下降,影响了国内玉米市场价格。

16620268138202.jpg

“一猪独大”与“一粮独大”

一直以来,玉米的国内自给率相对较高。然而,近年来,随着深加工产业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,部分年份玉米供需存在小缺口。在2020年之前,玉米进口量均低于720万吨进口配额,占国内玉米供应比例1.5-3%。2020年,进口量就增加至1130万吨。2021年,进口量更是飙升到2835万吨,占当年国内玉米供应量近10%。

据海关总署数据,2022年1-7月,中国进口粮食同比减少7.1%,玉米进口量同比减少16.7%。其中,7月玉米进口量更是同比减少46.3%。

我国的主要玉米进口国,是美国、乌克兰。自俄乌冲突以来,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,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的玉米大幅下降,进口来源向美国和南美洲国家转移。今年前7个月,玉米进口量下降,主要原因就是从乌克兰进口玉米大幅减少。

张智先称,今年前七个月,中国从乌克兰只进口491万吨玉米,7月份没有从乌克兰进口玉米,而去年同期则从乌克兰进口了673万吨。在这491万吨进口玉米中,有400万吨是一季度进口的,也就是说俄乌冲突之后,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大幅下降。

除此以外,进口成本的上涨也削弱了进口意愿。顾剑也提到,在供给受阻的影响下,全球玉米价格持续上涨,中国玉米进口成本被迫抬升,玉米进口利润大幅减少,玉米总体进口量有所走低。

自从国家临储玉米库存持续出清后,国内玉米供需总体保持紧平衡,玉米价格中枢明显上移。上半年在国际玉米价格高企的情况下,中国大量进口价格优势明显的高粱、大米(以碎米为主)、木薯等作为玉米饲用需求的替代物。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今年前七个月,高粱、大米、木薯进口量同比分别增加24.5%、43.5%、1.3%。

玉米及玉米替代品大量进口的背后,是中国在畜牧业生产结构上存在“一猪独大”、在饲料粮方面存在玉米“一粮独大”的突出现象。

顾剑建议,在未来,中国应该走多元化的畜产品和饲料粮供给道路。在畜种结构方面,既要保护生猪基础产能,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,又要充分调动牛羊养殖积极性,提高牛羊肉在肉类生产供应中的比重;在饲料牧草方面,要积极发展苜蓿、青贮玉米等优质牧草产业,鼓励发展粮草轮作、农牧结合,提高优质牧草的供给能力。

来源:第一财经


浏览:
返回顶部